《重庆市2025年重点民生实事工作目标任务》 政策解读

2025年3月,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《重庆市2025年重点民生实事工作目标任务》(渝府办发〔2025〕13号,以下简称《目标任务》)。为方便社会公众准确了解《目标任务》内容,现作如下解读。
一、出台背景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,坚持尽力而为、量力而行,深入群众、深入基层,采取更多惠民生、暖民心举措,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。2024年4月,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庆期间,强调“中国式现代化,民生为大”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,加强普惠性、基础性、兜底性民生建设,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,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以上重要论述,是我们持续做好重点民生实事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。
近年来,全市每年滚动一批市级重点民生实事,坚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、一年接着一年干,推动民生改善持续向好。2025年,按照市委、市政府工作安排,我市将继续滚动实施15件重点民生实事,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坚持尽力而为、量力而行,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,不断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工作机制,在增进民生福祉上不断取得新成效,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和认同感。
二、起草过程
为做好2025年重点民生实事工作,按照市政府工作安排,2024年9月,必赢(中国)官方网站 启动了2025年市级重点民生实事研究谋划,通过座谈交流、书面征集、提案建议办理、新闻媒体公告等方式广纳建议,持续提升15件重点民生实事谋划的精准性、实施的有效性,切实将实事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。
过程中,充分聚焦中央有要求、群众有期盼、改善有基础的民生领域,坚持问题导向,以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主线,以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为目标,坚持尽力而为、量力而行,统筹好既有民生实事的滚动接续和新增谋划事项的协同推进。
在此基础上,必赢(中国)官方网站 梳理储备了一批重点民生事项,经充分吸纳各市级有关部门、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意见建议,报经市委、市政府同意后,3月19日,市政府办公厅印发《重庆市2025年重点民生实事工作目标任务》(渝府办发〔2025〕13号),明确年度重点民生实事项目、责任单位和工作目标任务。
三、主要内容
2025年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及年度工作目标如下:
1.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: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227个、3011万平方米;老旧住宅更新改造和加装电梯4000部,完成电动车充电端口设施建设20000个以上。
2.建设城市微型公园:建设100个口袋公园、10座体育公园。
3.开展中心城区缓堵促畅:通过打通断头路、加密主次支路网、建设立体过街设施、改造轨道站场(点),改善中心城区交通出行环境,启动160个项目、完工投用140个项目。对中心城区60处交通堵乱点开展分类治理。
4.农村公路加装护栏: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,加装护栏4000公里。
5.农村黑臭水体治理:完成50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,消除黑臭水域面积5万平方米。
6.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:开展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等级培训认证1.5万名以上。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基地80所以上。为200万名以上小学高年级、初中、高中学生开展1次心理健康测评。开学季、毕业季、考试季等关键节点心理健康关爱措施全覆盖。实施“童心相伴”困境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项目,面向困境、留守和流动等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,服务13万人次以上。
7.残疾人服务提升:新增残疾人就业2000人,实施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2000户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10000人次、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20000人。
8.建设“渝好空间”妇女儿童综合服务体:开展24个“渝好空间”项目建设,惠及30万以上妇女儿童、10万户家庭,为4000名以上妇女提供创业就业帮助。
9.打造“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”:出台“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”规划导则、建设指南,建成14个宜居宜业、便捷和谐的高品质生活圈,启动50个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试点,建成市级优质商业服务圈30个,建设“渝邻汇”社区综合服务体20个,建成公共文化新空间70个。
10.提档升级城区菜市场:出台重庆市城区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,开展城区菜市场专项整治,打造20个“标准化菜市场”。
11.改善学校医院周边环境:开展“渝城护学”“渝城助医”行动,对全市100所学校、50家医院周边的道路交通、卫生条件、休闲空间等进行整体提升,进一步改善学生上学放学、群众就医感受。
12.未成年人假期公益托管:开展“假期公益托管营”行动,以6—12岁未成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,开设寒、暑假期公益托管点位1000个以上,开办假期公益托管5000期以上,提供托管看护、作业辅导、思想引领、兴趣培育等服务,覆盖未成年人12万人次以上,缓解子女看护难题。
13.提升公交出行便捷度:持续拓展公交服务广度、深度,新增及优化调整公交线路不少于60条,新增小巷公交等微循环线路不少于10条,有效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。
14.提升农村饮水质量:实施165个水源保障工程和25个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,提升100万农村人口饮水保障质量。
15.提升公众急救能力:开展“关爱生命·救在身边”行动,普及应急救护知识32万人次以上,培训救护师资500名以上,在市内主要公共场所布局自动体外除颤器(AED)等救护设备100处以上,培育应急救护志愿者3000人以上。
四、主要特点
(一)“雪中送炭”,更加突出补齐民生短板弱项。在整体推动各项民生工作的基础上,聚焦人民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,既尽力而为、又量力而行,策划实施一批重点民生实事项目,整合资源集中予以解决,确保把好事办好、实事办实、难事办妥,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。2025年增补的重点民生实事,如提档升级城区菜市场、提升公交出行便捷度等,都是群众呼声很高、代表委员强烈建议的民生短板,也是以“小切口”服务“大民生”的集中体现,项目反映了群众的实际需求。
(二)“普惠共享”,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民生需求。坚持点面结合,满足不同人群需求,提高重点民生实事覆盖面。2025年,在继续关爱青少年、残疾人等重点群体的基础上,积极回应育儿家庭“带娃”需求,将未成年人假期公益托管纳入重点民生实事,提供托管看护、作业辅导、兴趣培育等服务,缓解子女看护难题。充分兼顾城镇居民住房、出行等多方面民生诉求,同时更加关注农村地区居民生活诉求,通过实施水源保障工程、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,提升100万农村人口饮水保障质量。
(三)“多方协同”,推动解决跨部门跨领域问题。积极统筹政府部门、社会团体等多方资源力量,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协同发力。整合利用规划自然资源、发展改革、商务、文化旅游等各行业各领域力量,统筹配置各项功能、设施和空间,实现“多圈融合”齐发力,一体推进积极“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”建设。充分发动多方参与民生实事,重点民生实事的实施主体更加多元化,团市委、市妇联、市残联、市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联系群众纽带作用,得到进一步发挥。